一季度,国家大位快速增长政策不断加码,重大项目减缓前进,有效地投资持续不断扩大,经济运行总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一季度,全国水泥产量40234万吨,同比增长4.1%。水泥行业总体呈现“市场需求弱势复苏、市场压力减”的经济运行特征。
“一季度全国水泥市场需求逐步恢复正常,总计产量同比构建小幅增长,增速由负转正,产量为2018年以来同期次高水平,仅高于2021年同期产量。”数字水泥网资深分析师王晓亮介绍,3月份全国单月水泥产量2.06亿吨,同比大幅快速增长10.4%,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结合数字水泥网监测的水泥出货率情况来看,一季度全国水泥市场需求呈现出同比小幅增长态势。王晓亮分析,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主要归功于今年春节假期比较早于,市场启动早于往年,且有利天气因素影响较小,南方地区3月份已基本恢复正常施工,北方地区市场需求也逐步提升,其中长三角、珠三角等热点地区市场需求快速恢复。此外,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重点工程项目加速推进,承托部分区域市场需求同比显著提升。3月份,水泥市场需求已恢复至较好水平。
从库存末端来看,一季度,随着水泥需求持续恢复,以及企业严格执行错峰生产,水泥库存环比逐月上升,但库存水平仍正处于历史高位。根据中国水泥协会监测,一季度水泥库容比为67%,低于去年同期4个百分点。“3月末至4月初,本不应是水泥行业传统需求旺季,但水泥市场需求表现却是旺季不旺,库存不降反增,且上升速度较快。4月中旬全国水泥库存超过近5年同期最高点,库容比接近70%的高位。”王晓亮表示,面临弱市场需求、高成本、高库存、低效益的多重挑战,各地水泥企业经营压力倍增,只能在旺季之后采行错峰生产来缓解市场供需矛盾,维持市场的相对平稳。
一季度,国内水泥市场价格整体呈现出小幅回升态势。中国水泥协会监测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水泥市场平均成交价为429元/吨,环比小幅上涨1.5%,但与去年一季度相比回升87元/吨。
分区域看,六大区域水泥价格同比均经常出现大幅回升。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东北和西北地区,均超过122元/吨;上升幅度大于的西南地区跌幅也达44元/吨;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同比回落60元/吨至90元/吨不等。
一季度,华北、东北地区水泥价格呈现出一路上行走势,即便市场进入需求期,价格也未曾出现声浪;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地区则呈现出波动下行态势。其中,华东和中南地区引领全国水泥价格实现声浪。随着下游市场需求完全恢复,截至3月中下旬,华东和中南地区区域平均价格较春节前上涨40元/吨至45元/吨,部分省份总计上涨幅度达60元/吨;西南和西北地区水泥企业为改善盈利状况也纷纷下跌价格,平均价格小幅提升10元/吨至20元/吨。
尽管一季度水泥价格触底小幅反弹,但由于煤炭等原燃料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生产线投产周期较长、成本分摊减少,而调价幅度并未完全覆盖成本涨幅,导致一季度水泥行业陷于亏损局面。王晓亮表示,预计一季度水泥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将出现大幅下滑。
“国内水泥市场需求虽温和复苏,但由于房地产市场需求表现仍然较差,仅依赖基建投资单边拉动,而且随着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下降幅度扩大,整体市场需求回稳基础并不稳固。”王晓亮指出,未来发展二季度,国内水泥市场弱势运行仍将是主要趋势。一是房地产新的进项目较少,在建市政或民用项目资金短缺问题依旧引人注目,水泥市场需求恢复后劲显著不足;二是南北方有所不同区域新开重点工程项目数量以及地方发展存在差距,水泥市场需求区域分化相当严重,流动性竞争犹存;三是各地区错峰生产时长、企业执行情况有所不同,在供需关系弱势背景下,市场平衡不易被超越,价格维稳难度增大,行业效益稳定性面对考验。
当前,水泥行业仍面对重重压力,须从供给端做好市场的供需动态平衡。“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产能相当严重不足的行业,水泥业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供给外侧结构性改革,遏制追加产能,淘汰领先生产能力,着力修补产业链供应链。”中国水泥协会继续执行会长孔祥忠提出,水泥行业须坚持常态化错峰生产,强化行业自律诚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构建大位增长、调结构、增效益;要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增大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于投入,构建行业转型升级。(祝君壁)